搜尋此網誌

2016年9月10日 星期六

不一樣的決定論 -- 概率與「因果」


概率與「因果」


雖然「因」的重要性如此明顯,但是依然有些人把「因」這個原素忽略掉。有些人喜歡以數式計算概率來預測某件事在未來發生的可能性。當「果」實現時機率為100%,不實現時機率為0%。事實上,要客觀和準確地量化可能性的數值是不可能的。表面上看來,將過往記錄計算出來的機率作為某一種事物發生的可能性的這種做法是一種合乎邏輯的想法,但在實際生活中,數據計算大多是毫無價值的。除非它的計算是應用在某種重複性的習慣或一些沒有明顯因素的事件上,例如,抽獎。

機率的笑話


我聽說過一個關於機率的笑話。它看起來很合理,但是實際上却是反智的。笑話中的故事如下:

有一天,某數學老師講授機率的課程。
老師:「根據統計,有人帶炸彈上飛機的概率是千份之一。那麼同時有兩人帶炸彈的概率就是千份之一乘以千份之一等於百萬份之一。」
學生:「那麼,我下次坐飛機的時候要帶個炸彈上機了。」
老師:「為什麼?」
學生:「我帶了炸彈的話,另一個人帶炸彈上機的機率不就由千份之一下降到百萬份之一了嗎?這下就安全多了!」

笑話中的學生自以為聰明,自己帶一個炸彈上機,就可以避免別人帶炸彈上機。現實真的是這樣的嗎?當然不會。帶炸彈上飛機的機率是以乘客中是否有恐怖份子,機場檢查是不是完善,政府情報是否及時,政治局勢是不是穩定等等因素組成。學生自己帶炸彈這個因素並不能作用到「別人帶炸彈」這件事上的,除非他把事情公報出來。一個沒有互動的因素就像一顆獨立的水分子,是不能形成露珠的。

計算概率


又或者有人以「可能出現的情況數」估算機率。例如某男生要向某女生表白,他的成功率有多少呢?若以數學計算,可能的結果只有三種。一,成功。二,失敗。三,不答應也不回絕。因此,他成功的機會是三份之一。當然,大家都明白這樣計算出來的機率是不靠譜的。那麼,換個複雜些的算法。首先,男生要知道他過往表白的記錄是多少成功率。第二,要知道女生以往拒絕人的機率。假設,男生以往的表白成功率是100%,而女生以往拒絕人的機率是0%。如此看來,男生成功的機率應該很高。而事實上,男生失敗了。因為女生已經有男朋友。顯然,現實狀況比上述計算複雜多了。這種靠學式計算出來的概率根本沒有可信性。而且這些機率的數據在現實中是很難查證的,而過往的狀況與現況也會出現變化而有實質差距。因此,機率並不是靠數據記錄或可能面數目計算出來的。

「因」才是關健



              把握事件的「內因」才是我們應該要做的,因為「內因」是唯一可控的而且是能優化的因素。「外因」都是不可控的,甚至是隨機發生的「運」。因此,我們不能把成功率寄望於外在。增加「本質性內因」才是左右「命運」的最有效手段。世界上,成功的人士只佔人口的5%。假設自身不但笨拙,而且懶惰,為人也自私小氣。那麼,自身的成功率也是5%嗎?絕對不是。一個無能的人的成功率一定比5%低。因此,統計出來的機率並不是你的機率,所以別再借以為樂了。把注意力放在「內因」和「外因」上更實際。

2016年9月4日 星期日

不一樣的決定論-- 「因」的種類和特質

「因」的種類


為了更好地管理人生的各種「因」,我們必需懂得分辯和理解「因」的種類。「因」有內有外,有近有遠,有輕有重。其中「內因」就是一切源於自身的因素。這些因素有部份是可控的,而部份是不可控的,但是它們是關鍵的。而「外因」即是一切外在的因素,通常都是不可控的,其衍生的根源來自別人和環境。「因」的遠近即「因」與「果」之間的時間隔距長短。接近「果」的為「近因」,遠的為「遠因」。而「因」的輕重即非基於「因」的影響範圍,而是取決於「果」的關聯。

「果」的受體


每個「因」在不同件事中的輕重都不同。例如,出眾的外表對吸引伴侶這個「果」來說是一個重要的「因」,但是對數學測驗成績的「果」却無關痛痒。又例如,政府的基建政策是個影響範圍很廣的「因」,但是它對數學測驗成績的「果」也不重要。「因」的重要性取決於「因」「果」之間的關連性。雖然要準確地數值化其關連性到底有多大非常困難,但是概括地歸類還是可能的。例如,以「果」的受體作為參考點來判斷「因果」關連,就會十分簡明。所謂「果」的受體就是結果的直接承受體。

                 「內因」


例如:婦人打開窗後,引來一陣狂風,把正在桌子旁走路的小童吹得兩眼輕瞇。接著,他撞到旁邊的桌子,令桌上的玻璃杯摔破。

以杯子摔破為「果」,杯子就是「果」的受體。杯子作為受體,為什麼它會破呢?因為它的材質是玻璃而且在桌上。如果杯子是膠質制或在櫃子里,它是不會摔破的。無論材質和位置都是杯子的「內因」。由此可見,一件事的發生最重要的「因」是「內因」。它也是與「果」最直接關連的「因」。

「外因」


受體以外的因素,為「外因」。「外因」的重要性即取決於「作用的層次」。例如,直接作用在受體上的因素,為「第一層外因」。在以上例子中,小童撞到桌子,並作用到杯子上,使杯子最後摔破。作為「果」的作用者,小童便屬於這一層。接著,重要性次一層的因素就是作用在「第一層外因」的因素,是謂「第二層外因」。在以上的例子中便是那一陣狂風。而最不相關的「第三層外因」即是婦人打開窗這個動作。由上述例子可見,與受體互動越近的因素就越是重要,而這種關連性基本上是以時間的跨踱成正比的,跨踱越遠,重要性越低。


「果」受體非單一性


在上述的例子中,「果」的受體只有杯子。而現實中,很多事情的「果」都涉及兩個或多個受體。例如,「我追求某個異性成功」這個「果」中,大家應該明白「我」是「果」的其中一個受體。因此,一些源於「我」的「因」就歸類於「內因」。但是,大家可能忽略了異性也是「果」的另一個受體。因為一段關係是兩個人的事,而不是一個人的事,所以兩者都是「果」的受體。因此,一些源於異性本質的「因」也是「內因」。

「因」的延續性


除了「因」的重要性,「因」的延續性也非常重要。所謂延續性即是「因」在時間跨踱上的有效性。事實上,有些「因」的有效期是非常長遠的。例如,某人學會了英文,那麼這項技能就是一個延續性的「因」,因為它可以在習得以後一直發揮作用直到其死去。而上述的狂風和小童都是一次性的「因」。這些「因」的有效性十分短暫,通常只作用到一個「果」之中。延續性的「因」大部份都是天生或修習所得,也以「內因」而存在居多。例如,學歷,外貎和行為模式等等。


「因」的衍生性


除了延續性外,「因」也有衍生性質。所謂衍生性質是指「因」可以隨時間和互動的進行,由一個「因」衍生出更多的「因」的特性。而這種衍生性質的「因」又以「內因」為主。例如,某某非常好學。「好學」就是一個本質性因素。它能衍生出很多技能因素,如多國語言,琴棋書畫等等。這些技能性因素都屬於「內因」,是源於自身的,而且是延續性的。若是某某要面試一份公關工作,其多國語言技能是個非常重要的「因」。因為這「因」能使他成功取得這份工作的機率大升。又例如,某某很自私。「自私」這個本質性「因」會衍生出一個「難以相處」的「因」,而「難以相處」的「因」又會衍生出「朋友少」和「敵人多」的「因」,「朋友少」的「因」又會衍生出「人際網絡窄小」,「機遇少」的「因」。「敵人多」的「因」又會衍生出「阻礙多」的「因」。由此可見,越是本質性的「因」,所能衍生的「因」就越多。就像「自私」這個本質性「因」就在例子中前後衍生出六個「因」。而次一層衍生出來的「因」如「朋友少」,就只衍生了兩個「因」。因此,越是本質性的因,其衍生能力就越強,也越重要。

正反循環


「因」的衍生並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時間和「因與因」的互動。就以技能性的「內因」為例,某某若是要成為一個精通外語的人才,他便要花費大量的時間於學習和練習上。而且某某還需要一定的語言天分。當某某獲得「精通外語」這個「因」後,這個「因」又可與別的「因」,如「八面玲瓏」,相互衍化,產生出「國際化朋友圈」或「出色公關」的「內因」。由此可見,從小開始衍生有利自己的「內因」比長大後開始發展自己的「內因」要領先很多。因為他們擁有更多時間去衍生「內因」。而更多的「內因」又可引發更多的互動,造成更多的「內因」衍生。這是一個相輔相承的良性循環。而惡性「內因」也是同一道理。因此,成功的人生,就應該從小開始規劃。

「因」的衍生除了互助性的正回饋,還有抑制性的反回饋。良性的「內因」與惡性「內因」是互相排斥的。惡性的「內因」會抑制良性的「內因」衍生,反之亦然。如上例所示,「八面玲瓏」能讓「精通外語」產生出「國際化朋友圈」的「內因」。而「孤僻」的「內因」即抑制了產生出「國際化朋友圈」的可能。因此,除了增加良性「內因」,也應該盡量減少惡性「內因」。

本質性因



上述提及的「本質性因」就是受體的特質性因素。以物件為例,「本質性因」可以是材質,年份,效用等等。以世界為例,「本質性因」可以是物理定律,社會觀念,法度等等。以人為例,「本質性因」包括人的性格,樣貎,體格等等。其中又以性格的「本質性因」最多最重要。就性格為例,「本質性因」有堅強,謙虛,細心,懶惰等等。性格類的「本質性因」是衍生性最強的因素。它們能衍生出來的「因」多得超乎想像。因此,說性格決定「命運」不難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