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社群中的孤獨...別老是低頭玩手機了。
搜尋此網誌
2016年8月6日 星期六
2016年8月5日 星期五
不一樣的自由意志論 --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與大白鼠的磨難
意識強度與磨難
個人意識的強度源於兩部份,天生和後天鍛煉。天生的部份在「決定論」再述,這里不作細講。而後天的鍛煉即在於「磨難」二字。個人的意識在克服磨難後便會得到升華。
那麼,什麼才是磨難?事實上,磨難並沒有實質的存在形式。所謂磨難是人們對事物的一種主觀感受。它帶給人們痛苦,恐懼,悲哀等負面的情緒。只要某種事物能使個人感到強烈負面情緒都屬於磨難。例如,乘坐升降機是一種磨難嗎?對大部份來說,這是最平常不過的事情,但是對嚴重「幽閉恐懼症」的人來說,這却是一種磨難。又例如,跑一場馬拉松是個磨難嗎?對經常運動的人看來,這只是一個挑戰。但是對一個數百磅的胖子來說,却是一個磨難。甚至對部份學生而言,學習和考試就是一種磨難。當然相對客觀的磨難還是不少的。例如,一些對生命構成威脅的事情,和一些對肉體造成痛苦的事情都被會視為磨難。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中國著名儒學家孟子的《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中提到,「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弗亂其行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這段文字的意思就是上天將要把大任降臨到某人身上,就會先使其心志感到艱苦,使其筋骨感到勞累,使其身體感到飢餓,使其身世變得窮困,使其行事受到擾亂,以致激發他的心性,堅忍他的性情,增進改善他的缺點。
人的意識會不斷地成長和調整的。當某人以自身的能力克服當前的磨難後,意識就會重新評估自己的能力極限,把這個極限值上調。此外,意識對困難的包容性也會增強,對「自由意志」的作用更加肯定,對於負面的價值賦予也會降低。同時,經驗能有效地提升個人能力。因此,磨難對個人的成長十分有益,由其是意識。
磨難下的光輝
星夜 |
世界上,很多創舉都是在苦難中磨礰出來的。如周文王被拘美里而演《周易》,孔子困陳蔡而編《春秋》,釋迦牟尼在苦修中成佛,梵高於潦倒中畫出《星夜》,榮格在人生谷底悟出《心理類型學》,馬丁.路德.金在民族壓迫中寫出《我有一個夢》,尼爾.唐納德在困苦中寫出《與神對話》等等。人的意識在苦難中得到升華,在挫折中得到肯定。越是艱辛的遭遇,就越能提升個人意志,當然前提是意志在過程中沒有崩潰。
大白鼠的意志力實驗
馬來西亞一個國際心理會議上曾提出一個關於積極心理學的實驗。實驗中,兩隻大白鼠被放入一個裝著水的器皿中,讓其掙扎求生。結果發現大白鼠在八分鐘左右就力竭而淹死。然後,在同樣的器皿中放入另外兩隻大白鼠,在它們掙扎五分鐘後,放入一個跳板,使它們得以存活。若干天後,再將這對大難不死的大白鼠放入同樣的器皿。結果發現它們可以堅持二十四分鐘,三倍於一般大白鼠。
在這個實驗中,克服過磨難的大白鼠的意識強度明顯增強。未經磨難的大白鼠的意識在八分鐘的時候就被潛意識的疲累壓倒身死,而克服過磨難的大白鼠的意識却能壓倒潛意識,喚醒潛藏的力量,支持二十四分鐘。由此可見,磨難對意識增長的有效性。
磨難的好處
2016年8月4日 星期四
2016年8月3日 星期三
2016年8月2日 星期二
2016年8月1日 星期一
2016年7月31日 星期日
不一樣的自由意志論 -- 希特勒與同性戀與「真我」
個人意義與大眾意義
除了意義的性質外,意義的認受性同樣重要。所謂的「認受性」就是個人意義與大眾意義之間的「非對立」狀態。
雖然賦予事物意義是個人的事情,例如,文士賦予精神修養重要意義,暴發戶賦予物質金錢重要意義。但是,有一點我們是不能忽略的。人類是種群居的團體生物。從個人的角度出發,事物往往意義鮮明,但是當意義到達大眾的眼中,一切都會改變。不被大眾認同的意義便要受到否定和質疑。這種否定和質疑會對當事人造成心理壓力,痛苦,甚至危害。人生在世,個人的價值觀與世人衝突並不稀奇。但是堅持自見的結果多半是遭人排擠和非議。因為堅持己意的同時,也就是否定別人的意義。否定別人自然引來排擠。
不被認同的個人意義
希特勒 |
希特勒認為他的種族滅絕計劃是為優化人類種族的一件好事。而且他覺得統一世界不但是為了私利,也同樣是為了大同。事實上,他的意義不被世人所支持,所以或許到死後的現在,他也不明白自己的偉大為何會被人類所唾棄。
從當事人的角度出發,他們的意義相當正面。但是他們的個人意義與大眾意義之間存在差異。這個世界就是如此現實,我們賦予事物意義的同時,別人也賦予我們意義。除非個人有足夠的力量改變大眾的想法,否則堅持不被接受的意義只會帶來痛苦。不要奢望世人馬上改變他們的立場而接納你的意義。要那種被否定的意義被世人慢慢接納,需要許多的個人推動,而且這種推動可能是一代人或者數代人努力的故事。或者它甚至永不被接納。「欲戴皇冠,必承其重」。要堅持自身的定義,就要承受眾人排擠的痛苦。到底是堅持還是改變還是取決於自己。
真正的自我
我不知道你需不需要改變某些意義,但是有一點我是知道的,就是改變並不代表捨棄「自我」。許多人認為,堅持自我,「自我」才是我。例如某某認為懶惰是一種「自我」,要迫逼其變得努力是一種毀滅「自我」的行為。但事實並非如此,一歲的我是我,六十歲的我是我。但一歲的我不是六十歲的我。思想改變了,我也已經改變了,因此「我」不是「我」,但「我」仍然是我。無論這個我怎樣改變,「我」永遠都是我。執著於現在的「我」,只是佛家所說的「執我」觀念。我從來不因「執我」而存在,我基於「觀我」而存在。
意識主導者
改變已有的事物意義並不容易,這需要意識與潛意識的溝通配合。一般人在一般情況下,意識和潛意識沒有衝突時,潛意識是賦予事物意義的主導者。雖然「自由意志」擁有主導權,但是一般人的「自由意志」並不常在警醒狀態。「自由意志」經常把主導權下放到潛意識之中。只有那些善於「思思」和自制力強的人,才會由意識層面的「自由意志」主導事物的意義。
然而,當意識和潛意識的意念完全相沖時,意識能否覆蓋潛意識的意義判定,取決於意志力,則意識強度或精神力。當意識比潛意識強時,意識便能壓倒潛意識,並作為行為主導。反之亦然。例如,當人的意識處於亢奮狀態,就可以把睡眠和飢餓等潛意識需求壓倒,成就「廢寢忘食」的現象。然而,當睡眠和飢餓累積到一定地步,潛意識就會壓倒意識,讓人不自覺地昏睡。
意識的真實強度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