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6年7月9日 星期六

不一樣的宿命論--自我渲染與預知


第二個原因與正面「宿命感」相關。它是一種人們對事物的自我渲染。由於個人的情報能力有限。組成事件的因素和發展進程不為人們所全盤了解,故此,人們無法把缺乏聯結的部份組合起來。這使事情變得不合理和不可思議。當人們能把這些缺失的部份找回,透徹地了解事件的來龍去脈時,事件的種種關係串聯是如此的出乎所料。那種串聯會被人貫以高上大的意義,從而產生完美和不可復制的感慨。故此,當人們重新看回事件時,那份神秘和驚艷的宿命感就會由然而生。

人的一生其實很簡單,只是一個由生到死的過程。過程之中,人會遇到無數的人事物。在人對這些人事物作出定義之前,它們都只是一堆物質事件,就像一部沒有色彩的繪本。或者,就像看向一隻隻在地上快速奔走的螞蟻,轉來轉去,互相觸踫,沒什麼出彩和意義。但是在它們看來,那些簡單的動作就是它們生命的激情和意義。正面「宿命感」是種不錯的上色方法。它能使人生變得美麗而動人。故此,充滿智慧的你自當多用正面「宿命感」觀看這個世界。


而第三個原因與「宿命論」的立論點相關。它只是一種貪婪障目的表現。其實「預知」並沒有想像中那麼有用。在眾人的邏輯之中,「預知」能使人預先了解未來的事件,從而讓人在事前做出防範和準備,避免可怕的事件發生或制造有利的事件。但是「宿命論」的定理就是未來的必然性,所以無論人們作出何種應對都不可能改變未來。甚至人們的身體都不受意識控制,只能機械性地跟著劇本行動。因此,「預知」無法為人們帶來任何利益。人們知道或不知道並不改變事情的任何發展。因此,「預知」的人們反而大感身不由己和無奈。

不一樣的宿命論-- 負面宿命感與「心理防衞機制」


從唯心的方面看來,「宿命論」中的負面「宿命感」把人心和自我的意義徹底粉碎。它把人的價值貶為玩具,使人失去自我而墜落。除此之外,「宿命論」的負面更是一種妨礙心靈成長的絆腳石。人在付出努力之後仍得不到意料的成果時便會把自己的挫敗歸咎於「宿命」。對這些人來說,「宿命」是種非常有效的安慰劑。它能夠輕易保護內心的自我價值,並得出最簡明的失敗原因。然而,正是這種無理的「合理化」使失敗的真正原因被埋葬。無論失敗的原因於內於外,對人的成長都非常重要,因為它是進步的最佳養分,能力的最好標尺。而「宿命論」的負面正好抹殺了失敗的意義和價值。可以說,在心靈方面,「宿命論」的負面除了作為保護自我價值的安慰劑,它再沒有任何應用的價值。

雖然「宿命論」的負面作用是如此明顯,但是它却被多數人所喜愛。這種價值與需求不對等的關係源於三個主要原因。第一,人的內心總有脆弱和迷茫的時候。在這種時候,個人理智總會處於低點,以致他或她不能正確地思考。宿命是最簡單也是最萬能的答案。因為宿命能解釋一切合理和不合理的問題。在內心獲得答案後,糾結的思緒便能釋放。第二,宿命的神秘性和完美性使人們對它著迷。人都是好奇的,而宿命的神秘正好能滿足人們追求神秘的渴望。而且,它能把種種巧合和不解串聯起來,使一堆碎事變成一個富傳奇色彩的故事。那種完美的鋪排和張力驚艷無比,非人力所能估測,所以宿命能打動人心,使人驚嘆。女士更是迷醉在姻緣的宿命之中。第三,宿命的命定概念引伸「預知」的可能。「預知」的魅力令人無法抵抗。

事實上,第一個原因與負面「宿命感」相關。它是一種心靈的自我保護機制,又稱「心理防衞機制」。「心理防衞機制」形式很多,其中包括否認(denial),反作用形成(reaction formation),轉移(displacement),壓抑(repression),投射(projection),理智化(intellectualization),合理化(rationalization)補償(compensation),昇華(sublimation),和退化情感(regressive emotionality)等等。


「宿命感」就是一種結合「投射」和「合理化」的「心理防衞機制」。所謂「投射」即是有意識地把自身的負面思緒賦予到他人或他物身上,推卸責任或把自己的過錯歸咎於他人,從而得到一種解脫。例如一個考試不合格的學生認為原因是老師不會教書。「合理化」是指通過自以為有理的解釋來為其難以接受的行為或情感辯護。例如,肥胖的人不做運動,是因為運動場很遠。而「宿命感」就是有意識地把挫敗歸咎到上天或神明身上,人鬥不過上天或神明是合理的。

第二和第三原因容後再說。


在命運中,施予總比接收衍生更多的好處。如果英明的你覺得這些內容還算有點意思,請小小地花兩三秒時間按下like and share 分享給你的朋友。謝謝!

2016年7月8日 星期五

不一樣的宿命論--正面宿命感與secret garden


正面宿命感


以上的例子都傾軋在負面「宿命感」,但是正面「宿命感」又是如何呢?例如,某某是個平民,他今天買了張彩票。事前他沒有針對彩票號碼作出任何統計或推算,可是當晚他却發現頭獎竟被他獨得。他高興壞了,認為這是上天的安排。在這個例子中,平民的中獎原因不明,內在力量與外在力量差距極大。而且錢財的內在價值超凡,所以他無可抗拒地把中彩票頭獎列為一種上天的安排。

彩票
然而,中彩票頭獎就是一種宿命嗎?看看以下例子。同一天,某富翁買了另一種彩票。事前,他把所有可能的號碼組合都下了一注。最後,他發現自己獨得了頭獎。他很高興,但並沒有任何「宿命感」,反而覺得理所當然。從這兩個例子中可以看到,彩票頭獎這種在大眾心中的「宿命」事件,在內在力量大於外在力量時便會變得合理。因此,「宿命」只是一種力量與價值的心靈活動而已。

渲染的美感


事實上,只要你願意,人生中的每一件小事都可以被看成一件美麗的「宿命」事件,不要因為它太過微不足道,或不夠特別,你就忽略它而沒有為它產生任何「宿命」的感趣。例如,「打噴嚏」。它對你來說也許沒什麼大不了。但是,你能想像每一個打噴嚏也是經過無數的巧合而成就的嗎?還記得你上次在街道上打噴嚏的事嗎?它也可在宿命的包裝下變得很有美感。你的噴嚏也許就是這樣生成的。

從前,有一個老翁種了一棵木棉樹苗。同一時間,你悄悄地降生在這個世上。在老翁悉心的照料下,樹苗茁壯成長。而你也在踫踫撞撞中長大。然後,滾滾春秋過去,兩者沒有任何交雜。有一天,樹苗結出了一縷縷的棉花。而你則歡快地赴約你的心上人。當你漫步在這條熟悉的街道,走過許多經常進出的店鋪時,一陣微風吹過,使你感到了點點涼意。同時一縷微不可見的木棉絲飛離了遙不可見的木棉樹。木棉絲被風帶到了一片樹葉上,然後又被一隻飛過的小鳥吹走。接著,它又輾轉落到了一個屋頂上,一輛車上,你的心上人身上,最後來到了這條街上。這時,你經過街道,忽然,又一陣微風吹過,把它吹進了你的鼻孔。接著,你打了一個噴嚏。這個噴嚏就像一直以來等待的相遇。為你和木棉絲的相遇。

人生繪本


在沒有填上顏色的人生繪本中,對於木棉絲,你毫無所感。對於這個噴嚏,你也毫無所想。你只是在街上沖沖而過。你只是在打噴嚏。木棉絲不為你而生,你也不為吸入木棉絲而來。無論是你,木棉絲,或打噴嚏都只是一連串的物質事件,既單調,又生硬。當你賦予它「宿命」時,它就動人起來。你試問自己,既然「宿命」是你定的,為何不慷慨點,對每件事物都抒發你的情懷,而不唯獨在某一些事物上?事件沒什麼特別,它的特別只因你心靈的賦予。這種心靈對事物賦予意義的理念將會在以後的章節再說。


在命運中,施予總比接收衍生更多的好處。如果英明的你覺得這些內容還算有點意思,請小小地花兩三秒時間按下like and share 分享給你的朋友。謝謝!

2016年7月5日 星期二

不一樣的宿命論--飛黃騰達的蘇秦

                 

         蘇秦與歷史背景


春秋戰國七雄地理圖
縱橫家--蘇秦
                 同是春秋時期的蘇秦本是一個小小的讀書人,家境並不富餘。跟孔子一樣,經過多年的學習和努力,蘇秦滿師之後,便打算大展雄圖,建立萬世功業。他所創立的理念與儒家大為不同。他的學說名為「連橫」。在當時的歷史背境下,秦是七國中最為強大的一個。蘇秦看中秦國稱霸的可能,於是縱觀天下大勢而想出「連橫」的計策。所謂「連橫」就是讓秦國與鄰近的弱國組成連盟,打壓其他相對較強的敵國,實行逐步侵蝕的計劃。因地理環境看似橫線故名「連橫」。


                  事業家庭皆敗的蘇秦



                在擬定好「連橫」這份計劃後,他就去到當時最強大的秦國應招,希望得到重用。故此,他把自己嘔心嚦血的治國理念和策略推介給秦王。可是秦王看不上他身份低微,拒絕任用蘇秦。然而,蘇秦沒有輕易放棄。他重新調整策略,一次又一次地向秦王推銷。可是十幾次之後,秦王依然沒有接納他的理念。

  這時候,他的衣服破了,金錢用完了,最後甚至連房旅都住不起,不得而只好離開秦國回家。這時,他腿上打著裏脚,脚上穿著草鞋,背著一些破書,挑著自己的行囊,臉面枯槁,神情憔悴,很是失意。當他回到家里以後,正在織布的妻子不理他,嫂子也不肯給他做飯,甚至父母也不跟他說話,因此他深深地嘆息:「妻子不把我當丈夫,嫂子不把我當小叔,父母不把我當兒子,這都是我蘇秦的罪過。」

  發奮圖強的蘇秦  


                  經歷失敗之後,蘇秦沒有像孔子一樣重複自己的行為去其他國家推銷自己的理念,而是深深地檢討自己的過失。在他一番思慮之後,他終於知道了自己的欠缺,並開始著手改進自己。

懸樑刺股
                 於是,蘇秦從幾十個書箱里面找出一部鬼谷子著的《本經陰符七術》來。從此他就在書桌上發奮鑽研,選擇重要的部份深入研究,不斷地揣摩其中的深意,還不停地演練。當他讀書讀到疲倦而打瞌睡時,就用錐子刺自己的大腿。「懸樑刺股」這成語中的刺股就是來自他,強調個人學習時的努力不懈。經過一年的研究和演練,他終於填補了自身的缺點,其他地方也有了長進,對時勢的把握更為精準。蘇秦明白秦王看不起自己,條件也不適合,所以蘇秦沒有像孔子一樣堅持自己的「連橫」之道,而是把自己安身立命的「連橫」之道捨棄,換成更合適本身條件和時勢的「合縱」之道。所謂「合縱」就是綜合六國共同對抗強秦。之所以叫「合縱」是因為地理上以幾條直線把六國串連起來。「合縱」之計大成後,這次他不打算再去秦國,而是再次雄心萬丈地去游說六國君主。


  飛黃騰達到來


                 這次,蘇秦找到了秦王的敵人趙王。然後,他以出色的口才,精僻的策略征服了趙王。趙王立刻封他為武安君,並授以相印,成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權臣。隨後,他開始到各國去游說天下君主結盟,共同壓制秦國。

六國封相
               在連番努力奮鬥和偉大事跡後,蘇秦成為六國封相。廣大天下,無論是百姓,謀臣,甚至是諸侯和國君都要聽從蘇秦一人來決定一切政策。他不花一兵一卒,一弓一箭就使戰亂不斷的天下到達了短暫的和平時期。成語《合縱連橫》就是源自蘇秦,用以形容某人手段通天,掌控全局。另一句家傳戶曉的名詞叫「六國大封相」,說的也是蘇秦,章顯其飛黃騰達,位極人臣的事跡。而孔子却只能抱著自己的儒家回家教書,自我「認命」。

  別自我「宿命」化


                 從孔子和蘇秦兩個例子中可以看到,在同樣挫敗之後,「認命」和「思過改進」得出的結果完全不同。孔子做法是希望改變環境適應自己,而蘇秦的做法即是改變自己適應環境。結果明確地顯示蘇秦的做法會成功,而孔子的做法會失敗。當接受「宿命」的時候,也就是形成「宿命」的時候。因此,別自我「宿命」化。


  在命運中,施予總比接收衍生更多的好處。如果英明的你覺得這些內容還算有點意思,請小小地花兩三秒時間按下like and share 分享給你的朋友。謝謝!

2016年7月4日 星期一

不一樣的宿命論-- 害怕的小狗與<習得性無助>



習得性無助


塞里格曼(Seligman
美國心理學家塞里格曼(Seligman)對「宿命」也有相似的觀點。他認為當個人控制特定事件的努力遭受多次失敗後,他將停止這種嘗試。如果失敗過於頻繁,個人甚至會把這種無力感泛化到其他事情上。這時,他會感到自己是一顆「命運的棋子」,無助而抑鬱。他把這種機制稱為「習得性無助」。

為了證實這個機制,他進行了一個實驗。在實驗中,塞里格曼設計了一個梭箱。這個箱子由一塊隔板分割為兩個部份。在箱子一邊的地板通電。當狗感到有電流時,只需跳到箱子的另一邊即可避開電擊。通常,狗和其他動物都能很快學會這種逃脫行為。
實驗示意圖
實驗中,受試者是24隻狗。它們被分成三組,每組8隻。一組是可逃脫組,另一組為不可逃脫組,第三組是無束縛的控制組。

被電擊的小狗


可逃脫組和不可逃脫組的狗先被單獨安置並套上狗套。它們被約束在電擊區。兩組的不同在於可逃脫組的狗受到電擊時,可以通過擠壓頭部兩邊的鞍墊除掉狗套,逃脫到箱子的無電區,而不可逃脫組的狗却不能爭脫狗套,被迫接受電擊。

接著,不可逃脫組的狗與可逃脫組的狗配對成8雙。然後同一時間給每雙狗施加完全相同的電擊。電擊持續直到逃脫組的狗擠脫狗套逃離,電擊停止。這個過程重復64次。過程中,可逃脫組的狗用於擠脫狗套逃離的時間迅速縮短,而不可逃脫組狗的逃脫行為在30次嘗試失敗後便完全停止,任由電擊直至電擊停止。控制組的狗在這階段不參與。

24小時後,三組狗都被放入梭箱中,並且沒有狗套束縳。狗隻可以自由逃到梭箱的無電區避免電擊,否則,它們將被持續遭電擊直到逃到無電區,或直到60秒電擊結束。每隻狗在梭箱中進行10次實驗。


自我放棄的小狗


塞里格曼記錄了三組狗的逃脫平均時間。結果發現,不可逃脫組與其他兩組存在顯著差異,可逃脫組和控制組差異不明顯。在不可逃脫組中,80%的狗在10次嘗試中至少9次一直待在電擊區被電擊而沒有進行逃脫。有6隻甚至全部10次沒有進行逃脫。而可逃脫組和控制組的狗都快速地逃離電擊區。七天後,這6隻狗被放進梭箱再次進行實驗,結果5隻仍然沒有進行逃脫。


實驗結論


塞里格曼認為人的情況相似。如果個人總是在一項工作上失敗,他就會在這項工作上放棄努力。嚴重者,更會把無力感泛化到所有事上。事實上,世界的環境和自身時時刻刻都在改變,當某些改變發生時,而人又忽略這些改變的話,他就會如實驗中的狗一樣。雖然狗套被除去了,但是它仍然不懂得脫逃,而是默默接受不必要的痛苦。這又何苦呢?



                  打破習得性無助

五十歲時的孔子正正是「習得性無助」的患者。他沒有正視自己的失敗,而是默默接受「失敗」這個事實。故此,學會客觀理性地為我們的失敗找到正確的原因非常重要。這樣不但防止「習得性無助」,甚至扭轉失敗,成功達到目標。同是戰國時期的蘇秦就是個好例子。


   在命運中,施予總比接收衍生更多的好處。如果英明的你覺得這些內容還算有點意思,請小小地花兩三秒時間按下like and share 分享給你的朋友。謝謝!

2016年7月3日 星期日

不一樣的宿命論 --- 挫敗的孔子

 挫敗的孔子   

儒家祖師--- 孔子

孔子的挫敗


                宿命感這套邏輯不單純適用於普通人,學識淵博的人同樣適用。中國有名的儒家祖師孔子也不例外。被尊稱為萬世師表的孔聖人其宿願其實並非教育。雖然他在教育的領域被後世所推崇,但事實上,教育只是他的手段而非目的。孔子的畢生願望實為權傾天下,並行使他治國的理念。雖然他的教化之功同樣不可抹殺,但教育門生其中最重要的一個目的是為壯大自身勢力。出生於春秋時期的孔子在十五歲時開始求學,花了十五年,在三十歲時學有所成。經過十年的磨歷,孔子對自己所學作出了肯定,開門受徒,成立自己的班底。四十歲開始,他雄心萬丈,周遊列國,四處向諸侯國君推銷自己的行政理念,希望幹一番轟轟烈烈的大事。可惜,事與願違,他不但得不到賞識,更是處處碰灰,甚至幾度生命受危。十幾年過去,他一事無成,深深感受到「宿命」的難違。


宿命感由來


在這個例子中,孔子對自身理念的內在價值評價很高。另外,雖然他的內在力量不弱,但是外在力量更強大。故此,在強烈的內外衝突中,內在力量敗北。為保持自我價值不毀,他也委身於「宿命」。他在七十二歲逝去。死前,他對自己人生之總結的前段為「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在客觀的角度來看,孔子的失敗是個合乎邏輯的結果。第一,雖然孔子的儒家思想系統不錯,但是不適用於當時的亂世。因為儒家善於治世而不善於平世。第二,從儒家思想中可以看出孔子是個思想剛直,忠誠和傲氣的人。而這種特質的人在官場這種人情世故,波譎雲詭的地方基本無從適應。可以想像孔子當年硬崩崩地推銷自己,而不懂得花錢打通關係,找人為自己說話。也不懂得送禮討好上位者。第三,當時的上位者多是殘暴之輩,縱情於聲色之中。孔子推行什麼君子之道,誰感興趣呢?故此,他的失敗不是宿命,而是理所當然。

孔子習易


易經六十四卦
孔子的故事還沒完。五十歲的孔子「認命」了,不再推銷了,回家再教書。在他相信天命之後,他就開始學習周易,專注於易學和卜算,希望能靠卜算一窺天命。十年過去,最後他總結易學時却是「玩索而有得」。這句話的含意有點模糊,但是縱觀孔子的《繫辭傳》可知孔子對易學卜算的理解並不在卜算上,而是在哲學上。卜算只是一種形式,玩索尚可,但對結果却不能較真。他根本不能以卜算一窺天命。相反,卜算中隱藏的種種變化之道才是孔子的得著。他開始明白自己以往所見所聞的種種現象。明白自己失敗的原因。再十年,隨著孔子深入地研究這些變化之道,他對人生的理解越來越多。最後,他發現了並沒有宿命那麼一回事。




孔子的改變和破除宿命感


故此,他對自己人生之總結的後段為「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意思為六十的時候,他終於明白自己人生的所見所聞,成功和失敗的原因都理順了。當年推銷理念時被侮辱的言詞和嘲笑都聽進去了。明白了自己的缺失,心里得到平靜。到七十歲的時候,孔子更了解到只要不逾越世事運行的規則,什麼都可從心所欲了。在孔子人生的最後,他終於明白了「宿命」只是自己套在自己身上的枷鎖,心靈自由了。可惜,他之前五十有幾時教導學生的宿命觀再也收不回來。


在命運中,施予總比接收衍生更多的好處。如果英明的你覺得這些內容還算有點意思,請小小地花兩三秒時間按下like and share 分享給你的朋友。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