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6年7月16日 星期六
不一樣的自由意志論 -- 「理想我」「陰影我」與「顯我」
意識層與潛意識層並不應該如弗洛依德所說的那麼簡單。弗洛依德認為意識層面只有「自我」存在。但是基於人類的「思思」行為,人類在給「思考」批判時,也應該存在意識層面的上下標準。故此,弗洛依德的「自我」應分成「理想我」、「陰影我」和「顯我」三種存在形式。「理想我」由自我價值觀和理念組成的理想中的自己。「陰影我」即由自我價值觀和理念組成的陰暗面的自己。「顯我」即是「理想我」與「陰影我」互動平衡出來並外顯的自己。若以形像的形式去表達「理想我」和「陰影我」時,「理想我」就是心中的天使而「陰影我」就是心中的魔鬼。若把「思思」的表現模式以情境顯示的話,即有點像以第三者觀察天使和魔鬼在意識中在辯論。而「顯我」即是自由意志對辯論裁判的結果。
「理想我」與「陰影我」的本質
意識形象圖 |
「理想我」與「陰影我」的衝突與焦慮
例如,母親的抉擇就是「理想我」與「陰影我」發生激烈衝突的時刻。未婚媽媽的「理想我」是希望作為一位盡責的母親,盡力地照顧自己的孩子和一起生活下去。但是未婚媽媽的「陰影我」却害怕辛苦和各種拖累,摧毀自己人生的前途。又例如,和尚的「理想我」為禁色,但「陰影我」為好色。當禁色和好色的念頭相沖時,和尚的內心會感到巨大壓力。除了上述的衝突,「陰影我」的過度澎漲同樣會造成精神問題。例如,「後悔」、「自卑」和「懊惱」都是自我意識趨於「陰影我」的表現。
在命運中,施予總比接收衍生更多的好處。如果英明的你覺得這些內容還算有點意思,請小小地花兩三秒時間按下like and share 分享給你的朋友。謝謝!
中國文明的玫寶--氣功
簡介
氣功 |
氣功是中國的文化瑰寶。其歷史可謂源遠流長,可追索到先秦時期。史書對古時的氣功修習人士稱為「煉氣士」。而且古時的博學之士對氣的研究更是深玄之極。其中與氣相關的文獻更是流傳至今。較為著名的有<黃帝內經>,<參同契>和<道德經>等等。
雖然氣的概念一直流傳,但是普通人對氣的了解甚少。而且現今的氣功學說多半玄秘而不可明。科學對氣的測量和考證都是迷糊不清。這也是氣功一直被視為一種迷信的原因。
氣的存在是一種感覺,以現今的科技難以證實,而且科學界也沒有足夠的動力去嘗試證實。就如一種情感,它存在著但無法直接被測量。
其實氣功挺有趣和奧妙。只要投身其中便能知道為何古之智士如此推崇氣功和靜心。因為它帶來的感受很是奇妙。可以說,修習氣功是身心有益的活動。在這個物欲橫流,壓抑急躁的世界生活,修習靜心和氣功可以成為人生的一片樂土。
<內經圖>
內經圖(部份) |
精氣神-- 精
現在先說說精是甚麼。精者,身體的血肉骨髓也。以中醫的角度來看,精其實就是體內的津液。在西醫的角度來看就是體液。它也可以被廣泛地認為是身體的營養成份。人進食就是以消化系統吸收其他生物的精,也就是營養成份。
營養 |
有人以為精只是男性的精液是非常錯誤的。雖然男性的精液是身體中較為濃郁的營養,但是它也只是其中一種身體蘊含的精而已。我們的血是一種精,我們的骨髓是一種精,我們的皮肉也是一種精。只是各種物質的精的濃度不同而已。有傳道,一滴精液包含的精等於33滴血液,而骨髓和脊髓等的精比精液更高。所以道家常常禁慾,因為色慾會使人大量流失精。就像被割傷放血一樣。因此,道家的主張也有其原理依據。
精與禁慾
事實上,很多人對道家這種禁慾是存在誤解的。因為道家的要旨是在於消除慾的生成而不是壓抑慾的發洩。基於靜心,人體內的精是以津液的形態而存在。當色慾起時,這些精才會生成精液。當精液溢滿,人才不得不發洩。而禁慾正是壓抑這種溢滿而出的行為。這種壓抑反而會對身體造成傷害。色慾與睾酮素的關係
睾酮素 |
至於氣和神就留待下次再說。
在命運中,施予總比接收衍生更多的好處。如果英明的你覺得這些內容還算有點意思,請小小地花兩三秒時間按下like and share 分享給你的朋友。謝謝!
2016年7月15日 星期五
2016年7月14日 星期四
不一樣的自由意志論-- 自由意志與珍貴的「思思」
相對於笛卡兒的「我思故我在」理念,我認為佛陀的「自觀自在」理念更合乎「自由意志」的表達形式。因為單純的思考只是一種自我意識的表現,並不能讓人感受自我的存在。當人在思考的時候,人的思維就會投射到思考這件事件身上。例如,當個人在專注做數學運算時,人的思維投放到數學邏輯這件事上,甚至忘記自身的存在。而當人在觀察自己思考的時候,人才能感知自我。也就是佛陀所說的「自己觀察自己,自己便會發現自己的存在-自觀自在」。對於這種「自我」的意識,佛家不叫「自由意志」而是叫「執取識」。
觀察自己方得自我
葛吉夫(Gurdjieff) |
思思
所謂「觀察自己」並不是真的對著鏡子看自己的樣子。它是指以人的意識去批判和感受自己的意念,則思考「思考」(簡稱「思思」)。「思思」是個奇妙的過程,因為感覺就像以第三者的身份觀察著自己一樣。而所謂「自由意志」就是自我對自己的思考進行批判的意識。例如,彼得.戈爾維策的實驗中提到的「有意識地忽略被食物誘惑的念頭」這個行為,就是一種以意識觀察意識的表現。「食物誘惑的念頭」是一個意識,可以歸類為無意識的大腦活動或潛意識活動,而「忽略念頭」是觀察意識,這個行為即「自由意志」或意識層面行為。
「自由意志」是一種批判意識的意識。批判的意識就像一個秤,「選擇」就是秤的傾向,而外在條件就是法碼。無論有多少外在條件的法碼干擾,秤在最後傾向哪邊,秤依然存在。也就是說,無論外在條件怎样,選擇了哪個方向,但是人們的最終決定都不能否認「自由意志」的本身。故此,雖然「自由意志」並不代表決定的絕對自由,但是它的自由必然顯現於「衡量」這個過程之上。
意識的主導體
在決定行為方面,潛意識比意識的力量強大是現今大眾的普偏觀念。這種觀念的產生與弗洛依德的心理模型和理論有關。弗洛依德認為人的整體意識就像一座漂浮在海中的冰山。意識層面是外露的冰山,只佔整體意識的小部份;而潛意識層面就是隱藏在水中的冰山,佔有整體意識的大部份。但是這種份額即是控制權的推論未必正確。正如人類的社會,平民佔人數的大部份,而主導者只佔很少數的部份。意識的比重雖然少,但是其擁有的決策權力遠遠超過潛意識。
就現實來看,人們的每個選擇性行為都是經過意識同意才能開始的。賽斯曾在《個人實相的本質》中提到,「人天生就有一顆意識心,…所有存在於人心深層的渴望、不自覺的深層動機,以及未曾言宣的驅策力全都會上升到表面來,等待著意識心的認可或不同意,並且等待著它的指揮。…意識心有主宰這些東西的全權,只有在當它棄權的時候,它才會讓自己被負面性的感受所支配。也只有在意識心拒絕當它的責任時,它才會覺得自己好像被事情牵著鼻子走,對發生在周遭的事物也好像有一種無力感。」賽斯所說的意識心正是人們的「自由意志」。
根據一些專家的推斷,人們的大部份時間都處於潛意識主導階段而非意識主導。這種狀況的成因並不是因為潛意識的力量比意識強,而是人們很少以「自由意志」去觀察和主宰自己的念頭。也就是說,思考「思考」這個行為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並不常見。現在問一問你自己,你今天有意識地觀察自己的思想多少次了?三次?五次?還是沒有?
賽斯(Seth) |
就現實來看,人們的每個選擇性行為都是經過意識同意才能開始的。賽斯曾在《個人實相的本質》中提到,「人天生就有一顆意識心,…所有存在於人心深層的渴望、不自覺的深層動機,以及未曾言宣的驅策力全都會上升到表面來,等待著意識心的認可或不同意,並且等待著它的指揮。…意識心有主宰這些東西的全權,只有在當它棄權的時候,它才會讓自己被負面性的感受所支配。也只有在意識心拒絕當它的責任時,它才會覺得自己好像被事情牵著鼻子走,對發生在周遭的事物也好像有一種無力感。」賽斯所說的意識心正是人們的「自由意志」。
沉睡的自我
2016年7月11日 星期一
不一樣的自由意志論-- 神經科學與心理學的論說
相對於「宿命論」的無力,「自由意志論」完全相反,命運的發展完全取決於個人的意志。只要自身的意志足夠強大,所有事情都會按著自身的意願而發展。
自由意志是否存在?
宗教界的爭論
宗教改革家-- 馬丁路德 |
有關自由意志的討論已經十分悠久。歐洲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修士伊拉斯謨與「上帝決定論」修士馬丁路德曾經出現過這樣的辯論。
馬丁路德說:「人性本惡,從而不可避免去做壞事。因此,只有虔誠地依靠上帝才能得到救贖。而自由意志對人類毫無意義,只有上帝才擁有。」
伊拉斯謨反駁道:「人是有自由意志的,否則上帝對人類的獎懲就不公正。人們根據自己的意志選擇,而上帝根據這個選擇作出獎懲。」
思想界的爭論
心理學家弗洛依德 |
17世紀的笛卡兒以「我思故我在」論述「自由意志」的存在。可是19世紀的心理學家弗洛依德却認為「自由意志」只是幻覺。他指出,人無法全然意識到自我,且行為與意識層次所思,關係極微。潛意識才是主宰人類行為的根源。
科學界的爭論
近代的神經科學更是認為意志只是大腦無意識的神經活動。
神經生理學家利貝特(Benjamin Libet)在1980年代於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做了一連串研究。結果發現大約在受試者動手之前的1/2秒,就可以偵測到名為「準備電位」(readiness potential)的電訊號活動;在受試者察覺到自己的意圖之前,大腦就已經做出決定。從本質上來說,無意識的大腦活動才是真正的決策者。
同樣地,德國柏林柏恩斯坦計算神經科學中心的海恩斯(John-Dylan Haynes)與同事在2013年發表了一項研究,他們要求受試者自行決定要把兩個數字相加或相減。他們以功能性磁共振造影(fMRI)為研究工具,發現在受試者察覺到自己做出決定的四秒前,透過神經活動的反應模式就可預測他們即將選擇加法或減法(四秒的時間差距算是相當久)。
科學界對自由意志的否定
隨著一項項的科學研究出爐,海恩斯在《新科學家》雜誌評論道:「在意識介入之前,我們的選擇早就已經在無意識中被決定了。大腦似乎比人們更早做出決定。」
其他人也有類似的看法,例如,演化生物學家柯尼(Jerry Coyne)認為:「我們所有的選擇都不是出自於自身有意識的自由決定。我們無法自主決策,也沒有自由意志。」神經科學家哈里斯(Sam Harris)也做出結論,認為我們只是「生化傀儡」。
科學人雜誌的分析
2015年,納米亞茲(Eddy Nahmias)在《科學人雜誌》中曾經探討過「自由意志」的問題。文中提到那些認為「自由意志」只是幻覺的人應該稱為「意幻主義者」(willusionists)。他指出目前的神經科學技術尚未成熟,想像和判斷時的神經活動是否影響到數分鐘,數小時或數天後的某個選擇仍不明確。相反,意幻主義者口中的研究甚至未能厘清有意識行為和無意識行為之間的界限。
他指出利貝特的研究並不否定有意識行動。在利貝特的研究中,實驗員全程觀察受試者的活動,並記錄受試者從準備到做出一連串重複且未經計劃的動作的過程。實驗開始後,當受試者在腦中浮現出一個新的想法時,就彎曲自己的手腕作為响應。由此可見,有意識的計劃所涉及的神經活動或多或少會影響無意識驅動的後續動作。這說明有意識和無意識兩種大腦活動之間存在交互作用。在海恩斯的研究中,受試者意識到自己的決定前4秒大腦就己經產生了與決定相關的腦活動。這也只能說明這些腦活動可能反映了一種尚未被意識到的選擇偏向。
納米亞茲認為無論是利貝特或海恩斯的研究都只著眼於不需要深思熟慮的選擇行為。他認為在現實生活中,每人身上都存在著重複或慣性行為,有時學習和訓練可以使人不假思索地完成非常複雜的行為,如打字,彈奏貝多芬的《月光奏鳴曲》等等。因此,無意識活動並不等同於自由意志的活動。
他提到大腦不可能提前4秒就決定好我們的行為。假如應變過程不能在很短的時間內進行的話,我們或許早就命喪車禍!他主張無意識的神經活動的作用在於可以在車禍來臨時提醒我們,使我們有意識地監控並調整自己的行為,以便作出快速反應的準備。
心理學界對自由意志的肯定
然而意幻主義並不是科學界的唯一聲意,支持「自由意志」存在的專家也紛紛進行自己的實驗,對那些意幻主義者作出反駁。
佛羅里達州立大學心理學家羅伊(Roy F.
Baumeister)團隊證明,有意識地推理能夠提高邏輯和語言測試的成績,並且有助於從過去的錯誤中吸取教訓和抑制衝動行為。
事實上,我認為無論是意幻主義者,納米亞茲或自由意志主義者的論述都發掘了真理的一部份。或許三者都過於專注於自身的學術領域而忽略了其他意識存在形式的可能。這是專家們時常出現的問題-「心理定式」現象。
爭論的答案
心理學先軀弗洛依德曾經對人類的心靈進行過大量的研究和探討。他主張人的意識並非獨立一體,而是分成不同的部份。其分類可為意識層面和潛意識層面兩大層。「本我」和「超我」屬於潛意識層面。「自我」即在意識層面。
弗洛依德認為「本我」代表最原始程序的思緒,滿足需要的思緒。「超我」是良心,以道德和倫理限制「本我」。而「自我」即界乎於原始需求和道德信念之間。健康的「自我」具適應能力,平衡緩衝「本我」和「超我」的衝突,並與外在世界互動。三個系統錯綜複雜,相互作用,從而產生各種思想和行為。「本我」要求滿足慾望,「超我」即要求壓抑慾望,「自我」即平衡兩者,依現實情況,採取適當措施。
弗洛依德的分層式意識形態正好提供了一個引子,解釋幻意主義者和自由意志主義者所觀察到的不同事實。幻意主義者的大腦無意識活動是潛意識層的活動,而自由意志主義者的有意識活動即是意識層面的活動。
在命運中,施予總比接收衍生更多的好處。如果英明的你覺得這些內容還算有點意思,請小小地花兩三秒時間按下like and share 分享給你的朋友。謝謝!
在命運中,施予總比接收衍生更多的好處。如果英明的你覺得這些內容還算有點意思,請小小地花兩三秒時間按下like and share 分享給你的朋友。謝謝!
2016年7月10日 星期日
不一樣的宿命論-- 塔羅占卜與「自證預言」
宿命與占卜
占卜是「宿命論」衍生的一種技能,是神明的一種指示。占卜師認為「世界並無偶然,只有必然」。故此,任何占卜的結果都不是一種偶然事件。事實上,我並不完全反對「世界並無偶然,只有必然」的概念。因為每一件事情都不是空穴來風。它們的生成都由林林總總的因素結合而成。但是這種必然性需要限定的條件。這個條件就是實質的因果串聯。以塔羅牌為例,只要知道卡牌的起始排序,洗排次數和方式,卡牌的最終排序便是一種必然結果。因為因和果之間有著直接的因果串聯。但是,當女生們問「我的真命天子什麼時候出現?」時,卡牌和真命天子之間並沒有任何實質的直接關聯。故此,卡牌不可能得出真命天子出現的必然結論。
事實上,卡牌給予人的是心理暗示。這種心理暗示使人產生「自證預言」的動力。所謂「自證預言」是一種心理學理論。它主張當人在內心定立某個期望時,人就會潛意識或有意識地根據該期望行動,致使期望得以實驗。當我們懷著的期望越強烈,所期望的事物就越可能應驗。
自證預言
心理學家Robert Rosenthal |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羅森塔爾(Robert Rosenthal)和雅格布森(Jakobson)以此理論進行了一項實驗。他們先找到了一個學校,然後從校方手中得到了一份全體學生的名單。在經過抽樣後,他們向學校提供了一些學生名單,並告訴校方,他們通過一項測試發現,這些學生有很高的天賦,只不過尚未在學習中表現出來。其實,這是從學生的名單中隨意抽取出來的幾個人。有趣的是,在學年末的測試中,這些學生的學習成績的確比其他學生高出很多。研究者認為,這就是由於教師期望的影響。由於教師認為這個學生是天才,因而寄予他更大的期望,在上課時給予他更多的關注,通過各種方式向他傳達「你很優秀」的信息,學生感受到教師的關注,因而產生一種激勵作用,學習時加倍努力,因而取得了好成績。這種現象說明教師的期待不同,對兒童施加影響的方法也不同,兒童受到的影響也不同。
心理暗示的作用
靈龜金錢占卜 |
同理,當卡牌在當事人的內心樹立暗示後,若是動力足夠,卡牌的結果就變得靈驗。若是不足,卡牌的結果就失效。而失效的解釋就是卜牌時內心不夠虔誠。而且,這種心理暗示對運氣指數等結果更為有效。因為它會驅使人們把各種不相關的事件直覺性地和占卜結果串聯起來,縱使兩者之間並沒有任何因果關聯。例如,占卜的結果是今天會有「好運」。那麼心理暗示會便人們對事件的判斷傾向於正面,並且對正面的事物更加敏感。結果,人們遇到的好事多了,自然會確切地感到「好運」。又例如,某某占卜的結果顯示,今天會遇上小人,所以處事要小心。其實,不管占卜的結果是什麼,處事小心都是基本的行事方式。有沒有小人並不重要。盡管沒有小人,辦事出錯也會引起損害的。因此,占卜的「信即有,不信即無」現象如此明顯。除了塔羅牌,中國的求籤和卜算都是同一道理。大思想家孔子當年也曾對占卜充滿痴迷,但是他後來醒悟了,放棄了占卜。他說「善易者不卜」。意思是善於理解世事易變原理的人不會占卜。因為他已經知道占卜不過而已。
塔羅牌與治療
總結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