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果」之間是「邏輯」
「因」的性質已經明朗化,但是單純地了解「因」並不能預測「果」。「因」與「果」之間存在著「邏輯」,而「邏輯」即是兩者衍變時不可或決的部份。無論是「因」還是「果」,都只是一種現象。只有當「邏輯」把現象串聯起來,現象才是「因果」。例如:1,2,3只是三個單純的自然數,只有加入運算邏輯,三個自然數才能成為算式,變成1+2=3。在算式中,1和2都是「因」,而3即是「果」。「+」和「=」即是「邏輯」。要以「因」測「果」就必需要「邏輯」。因此,我們必須了解什麼是「邏輯」。
「邏輯」是什麼?
在學術上,「邏輯」是種複雜的學問。它是「推論和證明」的思考過程。而「邏輯學」即是研究「有效推論和證明的原則和標準」的一門學科。在這里,我們沒有必要深入討論那些原則和標準,我們只需要明白「邏輯」對人生的重要性。簡單來說,「邏輯」是一種變化定律,把兩種獨立現象串聯起來的方式。人們可以根據這種變化定律推導出因果。
例如,假設1=5,2=10,3=15,4=?
題目中,1=5,2=10和3=15為三種獨立現象。而串聯這三種現象在一起的就是「邏輯」。當前面的數字乘以5就可得出後面的數字。根據這個「邏輯」,我們可以推測出4=20。
然而,從上述這個例子中,我們可以看到,「邏輯」只是一種串聯方式,而串聯方式並不代表一定合理。在現實中,1不等於5,2也不等於10,這些都是不合理的。
日常生活中的扭曲「邏輯」
「心理帳戶」
心理帳戶 |
同樣地,人們每天應用的「邏輯」在現實生活中,也可以是毫無實質意義或不合理的。例如,金融管理學中非常出名的「心理帳戶」邏輯。所謂「心理帳戶」就是人們會把現實中的收益或支出在心理上劃分到不同的帳戶中,最後得出「同值不同價」的現象。簡單地說,就是此$5不等於彼$5。例如,經過辛勞得到的$50000薪金會被劃入「血汗錢」帳戶,$50000花紅會被劃入「獎勵帳戶」,而$50000彩票獎金會被劃入「橫財帳戶」。人們對這些不同的帳戶擁有不同的珍惜度,即不同的「價」。如「血汗錢」帳戶的價最高,「獎勵帳戶」次之,「橫財帳戶」最低。「血汗錢」里的錢會被高度重視,所以花起來會精打細算和很肉痛。「獎勵帳戶」里的錢不貴不賤,所以花起來較輕鬆和實際。「獎勵帳戶」里的錢被嚴重輕視,所以花起來亂七八糟和毫不心痛。在現實中,$50000的錢在三個帳戶里的價值是相等的,但是基於思維邏輯的不合理,價值變得完全不同。
「框架效應」
人們常有的邏輯不合理還有「框架效應」。「框架效應」指一個問題在兩種邏輯意義相似的說法上却導致不同的決策判斷。
例如,對比以下兩種加油站,你會選哪個?
油站一:每升柴油$6.5,以現金支付可得$0.5折扣。
油站二:每升柴油$6,以信用卡支付需加$0.5收費。
框架效應 |
事實上,大部份人都會選擇油站一,縱然兩者的收費水平一樣(現金為每升柴油$6,信用卡為每升柴油$6.5)。因為「折扣」和「收費」兩種不同的提示使心理產生感受上的分岐。而這種分岐導致邏輯上的不合理。在邏輯上,兩者的價格是對等的,結論應該是相同的。可人們並不這樣想。
曾經有這樣一個關於「框架效應」的笑話。
從前有個吝嗇鬼掉進水里,好心人在岸邊喊道:「把手給我,我拉你上來。」吝嗇鬼覺得吃虧,死活不肯。好心人納悶,靈光一閃說道:「我把手給你,你抓上來。」吝嗇鬼覺得有賺,馬上抓住好心人的手。
不要取笑吝嗇鬼,因為我們大部份人都跟他半斤八兩而已。
邏輯小測試
例如,假設1=5,2=10,3=15,4=20,5=?
如果,你不假思索地得出25這個答案,你的邏輯還不敵你的直覺。正確答案是1。你可能會問為什麼不是25?因為題目不是說了嗎?1=5,當然5=1。
邏輯錯誤的原因
人們對事物的推測出現錯誤在很大程度上歸咎於兩個原因。第一,已知的因不足,難以推斷。第二,應用的邏輯錯誤。
人生經常出現事與願違的事情有很大可能就是「邏輯」錯誤。這種錯誤有兩種可能情況。第一,挑選的「邏輯」不對。第二,「邏輯」被情感扭曲。第一種錯誤主要與觀點角度不足相關。我們分析事件的時候,不能總是從自身的角度出發。我們還需要從對面和側面的角度出發。當每一個角度都看過了,就不容易挑選錯誤。第二種錯誤即與智慧相關,正如上述的「心理帳戶」和「框架效應」。有時候,人們的智慧不足以主導情感時,情感會輕易地把「邏輯」扭曲以達到情感上的舒服。智慧是前人整合各種成敗經驗的結晶。它能有效地引領人們選擇正確的「邏輯」,達致期望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