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6年7月14日 星期四

不一樣的自由意志論-- 自由意志與珍貴的「思思」

  自我意識的存在        

      

                相對於笛卡兒的「我思故我在」理念,我認為佛陀的「自觀自在」理念更合乎「自由意志」的表達形式。因為單純的思考只是一種自我意識的表現,並不能讓人感受自我的存在。當人在思考的時候,人的思維就會投射到思考這件事件身上。例如,當個人在專注做數學運算時,人的思維投放到數學邏輯這件事上,甚至忘記自身的存在。而當人在觀察自己思考的時候,人才能感知自我。也就是佛陀所說的「自己觀察自己,自己便會發現自己的存在-自觀自在」。對於這種「自我」的意識,佛家不叫「自由意志」而是叫「執取識」。


  觀察自己方得自我


葛吉夫(Gurdjieff
               第四道靈性大師葛吉夫(Gurdjieff)在《觀察自己》一書中提到,「瞭解自己是人類的一種基礎靈性教導,自從具有大腦新皮質或者說具有人類大腦的人出現以來,一直都有老師在進行這樣的教學。「瞭解自己」這句話被書寫在畢達哥拉斯學院的大門上,被鐫刻在特爾斐阿波羅神廟的入口處。它也是蘇格拉底、奎師那(Krishna)、佛陀、老子、耶穌、拉瑪(Rama)的教學內容。在覺醒的道路上,這種教學是最根本的。瞭解自己最核心的工具就是觀察自己。佛陀稱之為覺察,奎師那稱之為冥想,耶穌稱之為見證,葛吉夫先生稱之為觀察自己。


  思思


所謂「觀察自己」並不是真的對著鏡子看自己的樣子。它是指以人的意識去批判和感受自己的意念,則思考「思考」(簡稱「思思」)。「思思」是個奇妙的過程,因為感覺就像以第三者的身份觀察著自己一樣。而所謂「自由意志」就是自我對自己的思考進行批判的意識。例如,彼得.戈爾維策的實驗中提到的「有意識地忽略被食物誘惑的念頭」這個行為,就是一種以意識觀察意識的表現。「食物誘惑的念頭」是一個意識,可以歸類為無意識的大腦活動或潛意識活動,而「忽略念頭」是觀察意識,這個行為即「自由意志」或意識層面行為。

「自由意志」是一種批判意識的意識。批判的意識就像一個秤,「選擇」就是秤的傾向,而外在條件就是法碼。無論有多少外在條件的法碼干擾,秤在最後傾向哪邊,秤依然存在。也就是說,無論外在條件怎样,選擇了哪個方向,但是人們的最終決定都不能否認「自由意志」的本身。故此,雖然「自由意志」並不代表決定的絕對自由,但是它的自由必然顯現於「衡量」這個過程之上。




  意識的主導體


                在決定行為方面,潛意識比意識的力量強大是現今大眾的普偏觀念。這種觀念的產生與弗洛依德的心理模型和理論有關。弗洛依德認為人的整體意識就像一座漂浮在海中的冰山。意識層面是外露的冰山,只佔整體意識的小部份;而潛意識層面就是隱藏在水中的冰山,佔有整體意識的大部份。但是這種份額即是控制權的推論未必正確。正如人類的社會,平民佔人數的大部份,而主導者只佔很少數的部份。意識的比重雖然少,但是其擁有的決策權力遠遠超過潛意識。
賽斯(Seth)

  就現實來看,人們的每個選擇性行為都是經過意識同意才能開始的。賽斯曾在《個人實相的本質》中提到,「人天生就有一顆意識心,…所有存在於人心深層的渴望、不自覺的深層動機,以及未曾言宣的驅策力全都會上升到表面來,等待著意識心的認可或不同意,並且等待著它的指揮。…意識心有主宰這些東西的全權,只有在當它棄權的時候,它才會讓自己被負面性的感受所支配。也只有在意識心拒絕當它的責任時,它才會覺得自己好像被事情牵著鼻子走,對發生在周遭的事物也好像有一種無力感。」賽斯所說的意識心正是人們的「自由意志」。




沉睡的自我


                根據一些專家的推斷,人們的大部份時間都處於潛意識主導階段而非意識主導。這種狀況的成因並不是因為潛意識的力量比意識強,而是人們很少以「自由意志」去觀察和主宰自己的念頭。也就是說,思考「思考」這個行為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並不常見。現在問一問你自己,你今天有意識地觀察自己的思想多少次了?三次?五次?還是沒有?




思思的價值


            「思思」的應用價值極高。它有助於我們抑制衝動行為和從過去的錯誤中吸取教訓。成功人士都有不錯的自制力,而自制力的源泉正是「思思」。「思思」避免人們單純地跟隨潛意識的「情緒」和「慾望」行動。「思思」使所有行為都變得更為自我。



  在命運中,施予總比接收衍生更多的好處。如果英明的你覺得這些內容還算有點意思,請小小地花兩三秒時間按下like and share 分享給你的朋友。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