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里格曼(Seligman) |
美國心理學家塞里格曼(Seligman)對「宿命」也有相似的觀點。他認為當個人控制特定事件的努力遭受多次失敗後,他將停止這種嘗試。如果失敗過於頻繁,個人甚至會把這種無力感泛化到其他事情上。這時,他會感到自己是一顆「命運的棋子」,無助而抑鬱。他把這種機制稱為「習得性無助」。
為了證實這個機制,他進行了一個實驗。在實驗中,塞里格曼設計了一個梭箱。這個箱子由一塊隔板分割為兩個部份。在箱子一邊的地板通電。當狗感到有電流時,只需跳到箱子的另一邊即可避開電擊。通常,狗和其他動物都能很快學會這種逃脫行為。
實驗示意圖 |
實驗中,受試者是24隻狗。它們被分成三組,每組8隻。一組是可逃脫組,另一組為不可逃脫組,第三組是無束縛的控制組。
被電擊的小狗
可逃脫組和不可逃脫組的狗先被單獨安置並套上狗套。它們被約束在電擊區。兩組的不同在於可逃脫組的狗受到電擊時,可以通過擠壓頭部兩邊的鞍墊除掉狗套,逃脫到箱子的無電區,而不可逃脫組的狗却不能爭脫狗套,被迫接受電擊。
接著,不可逃脫組的狗與可逃脫組的狗配對成8雙。然後同一時間給每雙狗施加完全相同的電擊。電擊持續直到逃脫組的狗擠脫狗套逃離,電擊停止。這個過程重復64次。過程中,可逃脫組的狗用於擠脫狗套逃離的時間迅速縮短,而不可逃脫組狗的逃脫行為在30次嘗試失敗後便完全停止,任由電擊直至電擊停止。控制組的狗在這階段不參與。
塞里格曼記錄了三組狗的逃脫平均時間。結果發現,不可逃脫組與其他兩組存在顯著差異,可逃脫組和控制組差異不明顯。在不可逃脫組中,80%的狗在10次嘗試中至少9次一直待在電擊區被電擊而沒有進行逃脫。有6隻甚至全部10次沒有進行逃脫。而可逃脫組和控制組的狗都快速地逃離電擊區。七天後,這6隻狗被放進梭箱再次進行實驗,結果5隻仍然沒有進行逃脫。
實驗結論
塞里格曼認為人的情況相似。如果個人總是在一項工作上失敗,他就會在這項工作上放棄努力。嚴重者,更會把無力感泛化到所有事上。事實上,世界的環境和自身時時刻刻都在改變,當某些改變發生時,而人又忽略這些改變的話,他就會如實驗中的狗一樣。雖然狗套被除去了,但是它仍然不懂得脫逃,而是默默接受不必要的痛苦。這又何苦呢?
打破習得性無助
五十歲時的孔子正正是「習得性無助」的患者。他沒有正視自己的失敗,而是默默接受「失敗」這個事實。故此,學會客觀理性地為我們的失敗找到正確的原因非常重要。這樣不但防止「習得性無助」,甚至扭轉失敗,成功達到目標。同是戰國時期的蘇秦就是個好例子。
在命運中,施予總比接收衍生更多的好處。如果英明的你覺得這些內容還算有點意思,請小小地花兩三秒時間按下like and share 分享給你的朋友。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