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6年7月9日 星期六

不一樣的宿命論-- 負面宿命感與「心理防衞機制」


從唯心的方面看來,「宿命論」中的負面「宿命感」把人心和自我的意義徹底粉碎。它把人的價值貶為玩具,使人失去自我而墜落。除此之外,「宿命論」的負面更是一種妨礙心靈成長的絆腳石。人在付出努力之後仍得不到意料的成果時便會把自己的挫敗歸咎於「宿命」。對這些人來說,「宿命」是種非常有效的安慰劑。它能夠輕易保護內心的自我價值,並得出最簡明的失敗原因。然而,正是這種無理的「合理化」使失敗的真正原因被埋葬。無論失敗的原因於內於外,對人的成長都非常重要,因為它是進步的最佳養分,能力的最好標尺。而「宿命論」的負面正好抹殺了失敗的意義和價值。可以說,在心靈方面,「宿命論」的負面除了作為保護自我價值的安慰劑,它再沒有任何應用的價值。

雖然「宿命論」的負面作用是如此明顯,但是它却被多數人所喜愛。這種價值與需求不對等的關係源於三個主要原因。第一,人的內心總有脆弱和迷茫的時候。在這種時候,個人理智總會處於低點,以致他或她不能正確地思考。宿命是最簡單也是最萬能的答案。因為宿命能解釋一切合理和不合理的問題。在內心獲得答案後,糾結的思緒便能釋放。第二,宿命的神秘性和完美性使人們對它著迷。人都是好奇的,而宿命的神秘正好能滿足人們追求神秘的渴望。而且,它能把種種巧合和不解串聯起來,使一堆碎事變成一個富傳奇色彩的故事。那種完美的鋪排和張力驚艷無比,非人力所能估測,所以宿命能打動人心,使人驚嘆。女士更是迷醉在姻緣的宿命之中。第三,宿命的命定概念引伸「預知」的可能。「預知」的魅力令人無法抵抗。

事實上,第一個原因與負面「宿命感」相關。它是一種心靈的自我保護機制,又稱「心理防衞機制」。「心理防衞機制」形式很多,其中包括否認(denial),反作用形成(reaction formation),轉移(displacement),壓抑(repression),投射(projection),理智化(intellectualization),合理化(rationalization)補償(compensation),昇華(sublimation),和退化情感(regressive emotionality)等等。


「宿命感」就是一種結合「投射」和「合理化」的「心理防衞機制」。所謂「投射」即是有意識地把自身的負面思緒賦予到他人或他物身上,推卸責任或把自己的過錯歸咎於他人,從而得到一種解脫。例如一個考試不合格的學生認為原因是老師不會教書。「合理化」是指通過自以為有理的解釋來為其難以接受的行為或情感辯護。例如,肥胖的人不做運動,是因為運動場很遠。而「宿命感」就是有意識地把挫敗歸咎到上天或神明身上,人鬥不過上天或神明是合理的。

第二和第三原因容後再說。


在命運中,施予總比接收衍生更多的好處。如果英明的你覺得這些內容還算有點意思,請小小地花兩三秒時間按下like and share 分享給你的朋友。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