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6年7月3日 星期日

不一樣的宿命論 --- 挫敗的孔子

 挫敗的孔子   

儒家祖師--- 孔子

孔子的挫敗


                宿命感這套邏輯不單純適用於普通人,學識淵博的人同樣適用。中國有名的儒家祖師孔子也不例外。被尊稱為萬世師表的孔聖人其宿願其實並非教育。雖然他在教育的領域被後世所推崇,但事實上,教育只是他的手段而非目的。孔子的畢生願望實為權傾天下,並行使他治國的理念。雖然他的教化之功同樣不可抹殺,但教育門生其中最重要的一個目的是為壯大自身勢力。出生於春秋時期的孔子在十五歲時開始求學,花了十五年,在三十歲時學有所成。經過十年的磨歷,孔子對自己所學作出了肯定,開門受徒,成立自己的班底。四十歲開始,他雄心萬丈,周遊列國,四處向諸侯國君推銷自己的行政理念,希望幹一番轟轟烈烈的大事。可惜,事與願違,他不但得不到賞識,更是處處碰灰,甚至幾度生命受危。十幾年過去,他一事無成,深深感受到「宿命」的難違。


宿命感由來


在這個例子中,孔子對自身理念的內在價值評價很高。另外,雖然他的內在力量不弱,但是外在力量更強大。故此,在強烈的內外衝突中,內在力量敗北。為保持自我價值不毀,他也委身於「宿命」。他在七十二歲逝去。死前,他對自己人生之總結的前段為「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在客觀的角度來看,孔子的失敗是個合乎邏輯的結果。第一,雖然孔子的儒家思想系統不錯,但是不適用於當時的亂世。因為儒家善於治世而不善於平世。第二,從儒家思想中可以看出孔子是個思想剛直,忠誠和傲氣的人。而這種特質的人在官場這種人情世故,波譎雲詭的地方基本無從適應。可以想像孔子當年硬崩崩地推銷自己,而不懂得花錢打通關係,找人為自己說話。也不懂得送禮討好上位者。第三,當時的上位者多是殘暴之輩,縱情於聲色之中。孔子推行什麼君子之道,誰感興趣呢?故此,他的失敗不是宿命,而是理所當然。

孔子習易


易經六十四卦
孔子的故事還沒完。五十歲的孔子「認命」了,不再推銷了,回家再教書。在他相信天命之後,他就開始學習周易,專注於易學和卜算,希望能靠卜算一窺天命。十年過去,最後他總結易學時却是「玩索而有得」。這句話的含意有點模糊,但是縱觀孔子的《繫辭傳》可知孔子對易學卜算的理解並不在卜算上,而是在哲學上。卜算只是一種形式,玩索尚可,但對結果却不能較真。他根本不能以卜算一窺天命。相反,卜算中隱藏的種種變化之道才是孔子的得著。他開始明白自己以往所見所聞的種種現象。明白自己失敗的原因。再十年,隨著孔子深入地研究這些變化之道,他對人生的理解越來越多。最後,他發現了並沒有宿命那麼一回事。




孔子的改變和破除宿命感


故此,他對自己人生之總結的後段為「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意思為六十的時候,他終於明白自己人生的所見所聞,成功和失敗的原因都理順了。當年推銷理念時被侮辱的言詞和嘲笑都聽進去了。明白了自己的缺失,心里得到平靜。到七十歲的時候,孔子更了解到只要不逾越世事運行的規則,什麼都可從心所欲了。在孔子人生的最後,他終於明白了「宿命」只是自己套在自己身上的枷鎖,心靈自由了。可惜,他之前五十有幾時教導學生的宿命觀再也收不回來。


在命運中,施予總比接收衍生更多的好處。如果英明的你覺得這些內容還算有點意思,請小小地花兩三秒時間按下like and share 分享給你的朋友。謝謝!